據法國《回聲報》報道,當地時間8日,歐盟議會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召開會議,表決以339票支持、249票反對、24票棄權,通過了一項歐盟委員會提案,即從2035年開始在歐盟境內停止銷售新的燃油車。
報道稱,表決的這項條款出自歐盟委員會于2021年7月在其“綠色一攬子計劃”框架內制定的。為了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歐盟委員會提議從2030年起將新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較2021年的水平減少55%,從2035年起將新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100%。這實際上相當于從2035年開始只授權銷售純電動汽車和使用氫能的燃料電池車。
盡管目前提案得以通過了,但這絲毫不能掩蓋各國對此背后的矛盾。這項提案在歐盟議會成員之間造成嚴重分歧。部分議員譴責使用電能單一技術解決方案承擔過高風險,特別是在充電網絡容量、無碳電力生產,以及電池原材料的可用性等方面存在很大不確定性。但更多議員則呼吁歐盟需要在遏制全球變暖方面取得重大進展,而汽車行業占歐盟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五分之一。
這并不是此次爭論的關鍵所在,最大的爭論點集中在歐洲議會最大的黨團歐洲人民黨黨團提出的一項修正案上。該修正案提議2035年起將新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較2021年的水平減少90%,這將使制造商能夠在2035年后繼續銷售約15%的可充電混合動力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
“90%修正案”的支持者主要在法國,其主張將可充電混合動力汽車暫停五年(至2040年),雷諾公司總裁盧卡·德梅奧(Luca de Meo)重申了這一立場,法國經濟部部長布魯諾·勒梅爾(Bruno Le Maire)也支持這一立場。
其實早在去年7月份,法國針對歐盟在2035年之前逐步停止銷售內燃機汽車的決定便持反對態度。原因在于這將導致法國失業人群大幅增加。資料顯示,與混合動力汽車和柴油發動機汽車相比,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的生產勞動密集度較低。而到2035年,逐步淘汰內燃機可能導致法國約10萬個汽車工作崗位流失,以及制造業工廠關閉。該禁令同樣讓汽車制造商倍感擔憂,該行業在歐盟擁有1460萬員工,并且仍然嚴重依賴混合動力這一“過渡技術”。
CFDT(法國勞工民主聯合會)的一位代表曾表示:“我們知道,除了轉向電動汽車之外別無選擇。但是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提前準備。”
不過,這一設立5年過渡期的修正案最終還是被否決了。對此,歐洲議會環境、公共衛生與食品安全委員會主席帕斯卡·坎芬十分滿意,他在社交媒體上稱此次投票是“一個重大勝利”和“一個將我們帶入氣候中和新時代的歷史性決定”。同時試圖讓即將面臨生產轉型“特殊挑戰”的工業企業放心,帕斯卡·坎芬指出,必須通過改造生產來應對“特殊挑戰”。“為實現這一目標,將為汽車行業,特別是設備制造商員工引入一項過渡基金,旨在十年內為必要的社會支持提供資金。”帕斯卡·坎芬說道。
報道還指出,內燃機的終結尚未板上釘釘,仍需要各歐盟成員國在6月底明確談判立場,目標是年底前在各成員國、歐盟委員會和歐洲議會之間達成協議。但似乎有利于禁止燃油車的談判動態已經難以逆轉。
目前,福特和沃爾沃等汽車制造商已公開支持歐盟到2035年停止燃油車銷售的計劃,包括大眾在內的其他汽車制造商則計劃到2035年停止在歐洲銷售燃油車。另外,英國計劃從2030年起禁止銷售新的汽油和柴油車。
從全球視角來看,除了歐洲以外,日本也宣布將在2025-2040年間全面禁售燃油車,其中豐田計劃2030年率先于中國、歐洲、北美地區停售燃油車。梅賽德斯-奔馳、寶馬計劃2030年停售燃油車,通用、起亞計劃2035年停售燃油車。在中國車企中,今年4月比亞迪已停售純燃油汽車,近日,長征汽車正式宣布停產燃油車,領克品牌宣布到2025年實現全系產品電氣化,北汽、長安等也計劃到2025年停售燃油車。
在日益嚴苛的碳排放法規和全球碳中和目標下,車企停產燃油車只是時間問題。一些反對人士指出,燃油車不是被市場淘汰而是被政客殺死了。不過,在全球其他地區,燃油車的禁售可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全球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會導致各國對汽車的需求并不會同步,一些地方甚至電力還處于嚴重短缺之中。由此來看,燃油車會在相當長的時間中存在。另外,發動機技術作為一項高精尖技術,未來也仍會是各國角逐的重要賽場。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潤滑油信息網微信公眾號(sinolub)
作為世界500強,加拿大石油擁有豐厚的油砂礦資源,經營著世界上最大的基礎油精煉廠之一,調配并包裝生產出多種潤滑油成品。
南京東沛國際貿易集團有限公司(DU-HOPE INTERNATIONAL GROUP)是一家成立于1978年的專業外貿企業,注冊資金3900萬元。
北京龍潤凱達石化產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中國北方地區潤滑油基礎油銷售量最大的貿易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