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石油巨頭殼牌確認已經退出了設得蘭群島西部備受爭議的Cambo油田開發項目。殼牌在該油田中擁有30%的股份。據介紹,該油田在25年內生產高達1.7億桶石油和535億立方英尺的天然氣。但是,該項目的開發遭到了綠色和平組織等環保團體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如果英國真的要減少碳排放,就必須停止開發新的油氣田。
英國綠色和平組織的活動家Philip Evans表示,殼牌退出該項目應該促使政府重新思考。“由于又一個關鍵參與者退出了該項目,繼續支持油田的隊伍越來越少,政府應該重新思考。”據悉,英國政府目前正在考慮是否批準商業運營。
無論是包括殼牌在內的各大石油巨頭近來動作頻頻,還是整個能源行業發展方向的轉變,可以看到,過去兩年是全球能源行業的重大轉折點。新冠病毒大流行一方面重挫了石油市場,另一方面加速了能源轉型。
根據伍德麥肯茲的數據,在短短兩年時間里,歐洲油氣巨頭在低碳能源方面的計劃支出翻了一番,從2019年資本支出的10%增至當前總支出的25%。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根據國際能源論壇秘書長約瑟夫·麥克莫尼格爾在今年的世界石油大會(WPC)上分享的數據,石油和天然氣投資在2020年和2021年大幅下降。“國際石油公司和國家石油公司2020年的資本支出削減約35%。”
一面是低碳能源支出翻番,一面是石油天然氣投資大幅下降。能源轉型之下,未來石油供應短缺還是充足?石油巨頭最佳能源轉型戰略又是什么?
01. 摸索中的能源轉型戰略
殼牌做出退出Cambo大油田項目的決定正值全球主要經濟體加速向可再生能源轉變以及石油公司為化石燃料需求消退做出戰略調整之際。殼牌首席執行官Ben van Beurden明確表示,他希望殼牌在新能源領域保持競爭力。
從拆分到更名遷都,再到如今迫于環保團體的壓力而退出Cambo項目,圍繞“綠色低碳”的新聞“一浪又一浪”。在世界范圍內,行業層面和政府層面的領導者終于對脫碳做出了認真的承諾。美國已經通過了一項 1 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法案,其中包括大量投資和激勵措施,以促進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采用。上個月的 COP26 氣候峰會上成立超越石油和天然氣聯盟 (BOGA),并且25 個國家和 5 家金融機構承諾到2022 年底結束對大多數化石燃料項目的公共融資。
過去兩年是全球能源行業的重大轉折點。新冠疫情重新引導了關于氣候變化的全球對話。隨著全球能源市場的轉變,大型石油公司開始跟進。與美國同行相比,歐洲石油巨頭更積極地接受了這一變化。歐洲巨頭已經在轉型成為大型能源公司,而殼牌在許多方面表現得更加積極。
殼牌一直在采取重大舉措使其投資組合多樣化。該公司最近與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風電場達成為期15年的購電協議。就在上周,這家石油巨頭還宣布將其新加坡煉油能力減半,將重點轉向化學原料,以實現殼牌到 2030 年將碳足跡減半和到 2050 年凈零目標。
然而,擺脫化石燃料的轉型絕非易事,殼牌的業務也不例外。對于殼牌來說,達到凈零并不一定意味著放棄石油和天然氣。相反,正如殼牌所說,公司的脫碳能力取決于化石燃料。殼牌首席執行官 Ben van Beurden 在最近的一次接受BBC的采訪中表示,殼牌的目標是用石油和天然氣的收入來支付向凈零過渡所需的資金。殼牌表示,它計劃在未來十年內將鹿特丹附近的 Pernis 煉油廠轉變為生物燃料和氫氣廠。然而,以化石燃料為低碳提供資金的這種方法將面臨激進股東甚至可能是荷蘭法院的抵制。
殼牌的雙重脫碳方法表明了綠色能源轉型的極端復雜性。認為世界可以在一夜之間擺脫化石燃料的想法是天真的,通往 100% 可再生能源的道路是坎坷的。在世界石油大會上,沙特阿美的首席執行官阿明·納賽爾也表達了這樣的觀點。他說:“現在,世界正面臨著一個更加混亂、高度不現實的能源轉型場景,這給未來蒙上了陰影。” “人們越來越多地假設整個世界都可以使用替代燃料,而且龐大的能源系統幾乎可以在一夜之間轉變”。“還假設正確的過渡策略已經到位,”他說。“不是,它有嚴重的缺陷。”阿明·納賽爾呼吁全球領導人在未來幾年繼續投資化石燃料,否則全球將面臨通脹和社會動蕩加劇的風險,并最終被迫放棄減碳目標。
能源轉型已經不再是一個否需要轉的問題,而是如何轉的問題。化石燃料在能源轉型中發揮作用也是不可否認的,但應該在多大程度上依賴于化石能源成為未來值得關注和討論的問題。未來,只有時間才能證明哪些石油巨頭的能源轉型戰略是正確的。
02. 轉型之下石油行業“嗷嗷待哺”
相較于何種能源轉型戰略是正確的還有太多的未知,關于未來供應充足還是短缺,似乎更加確定。在此次的WPC大會上,盡管同為國際油服巨頭的哈里伯頓和貝克休斯給出截然相反的看法,但大部分與會的石油企業高管更傾向于前者,即對越來越少的投資表示出極大擔憂,預測能源市場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不僅如此,國際能源論壇(IEF)和知名咨詢機構IHS Markit也給出了更明確的數據。
全球油氣上游資本支出
近日,國際能源論壇(IEF)和知名咨詢機構IHS Markit在一份新報告中表示,為確保市場供需平衡,油氣上游投資需要增加,并維持在5230億美元的水平,直到2030年。報告指出,油氣行業的上游投資在2021年連續第二年下降,為3410億美元,比2019年水平低近25%。與此同時,石油和天然氣需求目前接近大流行前的高點,并將在未來幾年繼續上升,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
到2030年如果沒有進一步的上游資本支出投資,當前非歐佩克的產量將減少2000萬桶/天。
這份題為《投資危機威脅能源安全》的報告指出,盡管石油和天然氣勘探和生產方面的投資繼續低迷,但全球需求“目前已接近大流行前的高點,未來幾年將繼續上升,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
對于未來需求,摩通大根也持樂觀態度。摩根大通在其題為“為充滿活力的周期做好準備”的 2022 年展望中表示,明年可能會為“更加活躍的經濟環境”以及新冠病毒從大流行病轉變為地方病奠定基礎。
該機構樂觀預測,全球將在2022年恢復正常,健康危機造成的經濟創傷將全面愈合。而一個充滿活力的經濟意味著對石油的強勁需求,摩根上周甚至表示,由于歐佩克增產能力有限,原油價格可能在2022年升至每桶125美元,到2023年升至每桶150美元。
在《投資危機威脅能源安全》的報告中IHS Markit和IEF指出:“上游投資不足將導致價格波動加劇,并引發不利的經濟后果。”投資決策的延遲和對短周期生產的日益依賴,增加了圍繞未來產出來源的不確定性。圍繞未來供應安全的不確定性增加會增加價格溢價。
許多油氣行業專業人士也持同樣的擔憂,他們在最近幾個月表示,油氣投資不足威脅著未來的能源供應,因為無論能源轉型的速度如何,未來幾十年石油和天然氣都將被消耗。穆迪在10月表示,如果石油市場要避免下一次供應短缺沖擊,全球每年的上游支出需要增加54%,達到5420億美元。
沙特阿美首席執行官阿明納賽爾在WPC上表示替代能源還沒有準備好承載足夠大的負荷。倉促向可再生能源轉型將導致螺旋式的通脹和社會動蕩。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需要繼續對石油和天然氣進行投資。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潤滑油信息網微信公眾號(sinolub)
作為世界500強,加拿大石油擁有豐厚的油砂礦資源,經營著世界上最大的基礎油精煉廠之一,調配并包裝生產出多種潤滑油成品。
南京東沛國際貿易集團有限公司(DU-HOPE INTERNATIONAL GROUP)是一家成立于1978年的專業外貿企業,注冊資金3900萬元。
北京龍潤凱達石化產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中國北方地區潤滑油基礎油銷售量最大的貿易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