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百度小米等互聯網巨頭紛紛造車,新能源車行業會怎樣重塑傳統汽修汽配行業格局?
繼小米、百度宣布造車后,滴滴也陷入造車疑云。
近日,《晚點LatePost》報道稱滴滴開始啟動造車項目,負責人是滴滴副總裁、小桔車服總經理楊峻。
有意思的是,就在小米官宣造車兩天后,在小米園區舉行的華夏同學會,智能電動汽車行業關鍵人物齊聚,滴滴 CEO 程維和楊峻當天也在現場。
程維此前曾表示,滴滴不造車,也不謀求成為未來最大的汽車運營商。滴滴的核心能力就是服務好用戶,服務好車主,在大數據和技術上面不斷投入和突破。
或許,程維也要面對“不想造,也得造”的事實了。當然,滴滴卷入造車大潮符合它的商業邏輯,也在情理之中。畢竟,“跨界造車”如今已經成為互聯網巨頭們的標配。
可以想象,3-5年后,隨著傳統車企、造車新勢力、互聯網科技公司等不斷加碼新能源車賽道,衍生的新能源車售后服務機會是塊怎樣的“香餑餑”,獨立售后企業誰能吃到這波紅利呢?新能源車井噴式增長,是否會重塑傳統汽修汽配行業格局呢?
萬事俱備,只欠“造車”
雷軍在闡述小米造車的優勢時,說了幾點:有錢;有1萬多人的研發團隊;有手機業務做靠山;有完整的智能生態。
那么,滴滴造車又有什么優勢呢?
首先,與小米、百度相比,滴滴的造車經驗最為豐富。
2020 年 11 月,滴滴與比亞迪合作推出首款定制網約車 D1。據悉,在與比亞迪定制D1期間,滴滴出行汽車創新中心集合汽車工程、設計、技術團隊,參與了包括整車工程 Package、人機工程布置、內外飾造型、整車配置、座椅原型、車聯網軟件架構等的設計。
毫無疑問,龐大的網約車數據是滴滴獨有優勢,來自于滴滴用戶的實際體驗可以為滴滴造車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D1誕生,也意味著滴滴已經深入參與到造車過程中。而當時直接參與此合作的滴滴部門是小桔車服。
小桔車服的重心是為新能源車做產業配套,可以看成是滴滴“造車”的第二道保障,旗下含有小桔有車(汽車租賃平臺)、養車、二手車、小桔能源(充電加油)等業務。
可以想象,一旦小桔車服在新能源車的維保、充電、保險、金融等領域形成閉環,在新能源時代來臨時,足以形成競爭壁壘,實現小桔車服在新能源時代行業領先的野心。
此外,對于互聯網企業介入造車來說,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自動駕駛技術。
據了解,滴滴從2016年組建自動駕駛技術研發部門,主打L4級別自動駕駛技術。2019年8月,滴滴宣布將自動駕駛部門升級為獨立公司。隨后迅速獲得大額融資。
2020年5月,滴滴自動駕駛獲軟銀超5億美元融資。一個月后,滴滴自動駕駛宣布與北汽合作,雙方將共同研發高級別自動駕駛定制車型。2021年1月,滴滴再次獲得新一輪3億美元新融資。
一位業內大咖表示,造車贏面最大的公司還是滴滴。滴滴現在專車差不多有一千萬輛,換代周期大概是五年,如果全換成自己造的車,一年就是近200萬輛,即便是特斯拉、蔚來、理想、小鵬銷量加起來,也很難與之匹敵。而且網約車每年行駛里程更長,積累的出行數據可以為自動駕駛技術迭代帶來參考。
制造新故事,還是完成生態閉環?
在出行賽道“戰局”基本穩定后,滴滴已經占據了身位優勢。
但瘋狂“燒錢”拿下的市場份額,仍然需要巨額的運營費用來保障,滴滴因此一直在虧損的泥潭里掙扎。相關統計顯示,截至2019年底,滴滴成立的7年里累計虧損預計已超過500億。
另一方面,受限于網約車模式本身帶來的桎梏,平臺想盈利的途徑要不對用戶端漲價,要不對司機端高抽傭,但是滴滴在這兩端進一步挖掘的利潤空間都十分有限。
滴滴需要尋求新的增長點,網約車業務就需要找到新故事,“造車”概念是不二之選。
作為當下資本市場的熱詞之一,二級市場對新能源汽車給予超高的預期,無論是哪家公司宣布造車,都足以引發資本市場一陣躁動,帶動相關公司股價暴漲。
例如,年銷量僅僅50萬輛的特斯拉,最新市值已經超過6600億美元,遠超過年銷量近1000萬輛的傳統巨頭豐田;再比如中國造車新勢力的“三劍客”蔚來、小鵬、理想,雖然他們去年的交付數量都未超過5萬輛,但市值卻達到了627億美元、292億美元、230億美元。
其中,蔚來在市值方面,已經與即將上市的滴滴接近。據《晚點LatePost》報道滴滴計劃于今年上市,目標估值約為600億美元到800億美元之間。如果滴滴踏入新能源汽車賽道的新聞被證實,無疑會帶來充滿想象力的故事。
另一方面,從成本和效率方面考慮,滴滴與其花費巨資購買,而且在造價和技術上沒有自主決定權,不如自己造車。既可以與自動駕駛、大數據等技術聯動,又可以進一步優化網約車模式的運營效率和盈利模型。
此外,滴滴造車有助于實現生態的閉環。隨著汽車從硬件時代向“軟件定義汽車”時代轉變,滴滴已經在代駕、金融、貨運、拼車、順風車、跑腿、保險、小桔充電、小桔車服、無人駕駛、地圖等方面進行了布局。
不難想象,一旦造車計劃落地,滴滴可以把多元業務獲得的C端流量聚合到新車上,從而實現生態閉環。
畢竟,如今市場上已有很多聲音,將智能電動車視為智能手機之后的下一個流量入口。
總的來說,滴滴造車既利于當下拉高估值,又能布局未來,獲得更大的增長空間。一石二鳥,豈不妙哉?
巨頭扎堆布局,重塑汽車后格局?
根據IDC預測,受政策推動,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將在未來5年迎來強勁增長,2020年~2025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CAGR)將達到36.1%,整體銷量有望在2025年達到542萬輛。
面對這樣一個超10萬億元的超大市場,也是格局未定、充滿機會的增量市場,對于任何一家具備造車能力的企業來說,難逃“真香定律”。
造成新勢力中,蔚來近日宣布已完成10萬輛量產;傳統車企如上汽大眾、寶馬等都已在新能源領域進行了布局,上汽大眾ID系列已開始交付;已經入場的科技巨頭如阿里,聯合上汽、浦東新區三方打造高端智能純電汽車項目“智己汽車”;百度與吉利合資推出集度汽車……新能源行業已經進入爆發的前夜。
從產業角度看,一個新興市場的崛起必然會對傳統市場帶來沖擊,汽車電氣化的變革必將影響整個汽車產業鏈。
最明顯的沖擊來自汽車維保需求變化。隨著發動機、變速箱等內燃機動力系統逐步被取代,機油保養和深度維修需求縮減,會導致傳統汽配市場的格局出現重構。
一位蔚來ES8車主表示,“我可以一年不需要去4S店,用了2年所有維護費僅150多元人民幣。”
據機構估計,汽車后市場的規模會隨著電動車的進入而縮小15%。
另外,新能源車的服務內容和對技師的要求區別于燃油車,傳統汽修店現有設備和技師的知識結構面臨更大挑戰。
不可否認,新能源車這頭“灰犀牛”,正在加速沖向獨立售后市場,將重塑傳統汽修汽配格局。
但危機中也孕育著機會。各大造車新勢力更傾向于與獨立售后企業合作,目前豪華車專修連鎖和區域連鎖的龍頭企業已經吃到這波“紅利”。
滴滴在2020年和金固及汽車超人達成合作,共同布局新能源領域,這種打法或許也將吸引其他大玩家跟進。
可以肯定的是,百度小米滴滴之后,不管誰是下一個造車企業,其對車主提供優質服務的需求不會改變。而能夠高效地滿足這一需求的售后服務企業,將迎來高光時刻。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潤滑油信息網微信公眾號(sinolub)
作為世界500強,加拿大石油擁有豐厚的油砂礦資源,經營著世界上最大的基礎油精煉廠之一,調配并包裝生產出多種潤滑油成品。
南京東沛國際貿易集團有限公司(DU-HOPE INTERNATIONAL GROUP)是一家成立于1978年的專業外貿企業,注冊資金3900萬元。
北京龍潤凱達石化產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中國北方地區潤滑油基礎油銷售量最大的貿易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