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關于電動車在國內外價格差異問題頻頻引發爭議。以往中國消費者購買來自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的進口車,要比在海外市場付出更高的價格,一些熱門品牌汽車還需要加價才能買到,相同的車型在國內的售價甚至是國外的數倍。而與燃油車時代不同的是,中國早已成為了全球電動車的價格洼地。
2023年,大眾ID系列新能源車已在3月、7月、9月采取了三輪限時大額優惠活動。這一舉措卻讓大洋彼岸的德國網友破防了,甚至公開表達對ID.3的售價的不滿。目前,德國消費者需要花4萬歐元購買ID.3,而中國消費者卻只需要支付1.6萬歐元。
大眾ID.3降價的效果也非常顯著,一個月內訂單就突破了萬輛大關,最高單日訂單更是近千輛。嘗到甜頭的大眾也加碼降價優惠:進入8月,大眾ID.4x和ID.6加入了降價行列,降價幅度在2萬-5萬元不等。
豐田bZ4X在國內的起售價是20萬不到,而且常年有巨幅優惠;但是這車在美國售價相當于30.8萬人民幣,在日本的賣價也一樣要30萬人民幣起步。
除了合資品牌之外,中國電車出口到海外,也要比國內的售價貴了不少。
電動車出口價格反轉
2023年9月份的慕尼黑車展上,比亞迪海豹正式在歐洲上市,新車提供兩個版本,其中,雙電機四驅版本車型售價為50990歐元(約合人民幣40萬元),單電機后驅版本售價為44900歐元(約合人民幣35萬元)。粗略計算(海內外版本具體參數或有差異)下,比亞迪海豹歐洲低配版本車型售價比國內高84%,高配版本約高43%。
小鵬P7i在歐洲的售價為4.999-6.999萬歐元,約合人民幣36-51萬元,國內的指導價為20.99-33.99萬元,國外貴了約15萬人民幣。
去年10月蔚來ET7進入歐洲,該車在歐洲的售價為8.19萬歐元~9.09萬歐元,約合人民幣60.6萬元~67.2萬元,而其在國內的售價為45.8萬元~53.6萬元,比國外便宜12-15萬人民幣不等。
大眾汽車的一位相關發言人向媒體解釋ID.3在中國售價更便宜的原因:其一是中國市場具有生產成本優勢;其二是ID車型所有供應商均來自中國,較短的運輸路線和較低的生產成本,使得其在中國銷售價格更加低廉;其三是中國市場“價格戰”愈演愈烈,大眾也不得不跟進降價。
中國如何“卷”出全球最低價
大眾、特斯拉等一眾外資、合資車價格問題,背后還反映著中國新能源產業供應鏈的強大和“內卷”。
“百車智庫在調研報告中總結道,“目前,我國已經構建了涵蓋關鍵材料、動力電池、電機電控、整車及充電設施、制造裝備、回收利用等在內的、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并基本具備了向海外移植的能力。”
”
就特斯拉超級工廠所在的長三角地區為例,不僅全產業鏈完備,且擁有豐富的零部件企業,形成了完備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據悉,在長三角,通過產業集群協同發展,一家新能源汽車整車廠可以在4小時車程內解決所需配套零部件供應。這樣的新能源產業集群我國多地都在不斷發展完善,再加上更低廉的動力電池價格與人力成本,就形成了如今的局面。
國內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一直都走在世界前列,其中包括自主品牌、造車新勢力、合資品牌、外資品牌等各大車企的競爭愈演愈烈,而降價便是需要消費者的關鍵。今年以來包括特斯拉、小鵬、蔚來在內的品牌紛紛降價促銷,新車的定價也不斷走低,使得國內電車價格更加實惠。
在燃油車時代,中國用戶無不羨慕美國市場低廉的汽車價格以及油價;并且也羨慕德國消費者可以買到很多價格合理、產品力出眾的豪華汽車。而在如今的電動化浪潮下,中國汽車制造產業的“彎道超車”已經初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