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重型車國六排放標準實施以來,有關國六車型不能吃“粗糧”、后處理系統很“嬌貴”的新聞屢屢見諸報端。業內專家也接連發聲,提醒卡車司機要學會國六車型的正確使用方法。但即便如此,依然有部分廠商和經銷商為提升銷量,向用戶灌輸國六車型可以加“小油”(不合規油品)的錯誤信息,并在宣傳文案中頻頻出現“不挑油”、“油品適應性好”等字眼,不僅讓運輸從業者形成了錯誤觀念,同時也對國六車型的推廣造成不小的負面影響。
變了花樣的“小油”宣傳
此前,我報曾刊發《不挑油宣傳當休矣》一文,揭露某些廠家夸大宣傳,誤導消費者使用“小油”的不當行為,并詳細講解了國六車型使用不合規油品的危害與弊端。
但現如今,國六車型“不挑油”的產品宣傳再度“唱響”,與之前不同的是,此次的“不挑油”有了非EGR技術路線的加持。記者了解到,一些經銷商為了加大國六卡車的宣傳力度,對外宣稱非EGR技術路線的車型更加可靠,而且不挑油,甚至還有銷售人員聲稱,他們所銷售的車輛已攻克油品適應性難題。
“這樣的宣傳有誤導消費者之嫌,是不提倡更是不可取的。需要說明的是,國六車型一定要加正規渠道的國六油。”某發動機企業相關負責人王宏(化名)強調,即便是非EGR技術路線的國六卡車,也沒有“特權”,只有加注合規油品,才能避免“帶病”上路。
“油品要求高、后處理系統‘嬌貴’是當前國六車型遲遲未能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的主要癥結,也是有購車需求的卡車司機持續觀望的關鍵原因。此時,一些廠家在產品宣傳中著重提出“不挑油”、可靠性強,正是精準洞悉了當下的行業痛點。但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廠家還是經銷商,在宣傳產品時不能脫離實際、誤導用戶,帶偏國六階段車輛使用的正確方式。否則,不僅損害品牌信譽,還會給運輸從業者帶來巨大損失。”業內專家指出。
非EGR技術路線同樣不能加“小油”
進入國六階段,由于氮氧化物和顆粒物排放限值分別加嚴了77%和67%,同時新增顆粒數量(PN)限值,還規定CO、HC、NH3等排放限值,因此發動機和尾氣后處理系統面臨更高的技術升級挑戰。
目前來看,國六階段可分為EGR和非EGR兩種技術路線。其中,EGR技術路線是以EGR+SCR+DOC+DPF+(ASC)為代表,而非EGR技術路線主要以DOC+DPF+Hi-SCR為主。
“需要明確的是,無論是采用EGR還是非EGR技術路線,國六車型對于油品都有較高的要求,沒有按照規定加注符合標準的燃油,車輛肯定會出現問題。”王宏指出,國六車型在標定時是按照硫含量10ppm的標準進行設計的,如果使用劣質燃油,會對國六發動機和后處理系統造成災難性影響。
“相較EGR技術路線,非EGR路線的油品適應性的確要更強一些,但并不意味著該技術方案‘不挑油’。”天津大學教授姚春德告訴記者,非EGR技術路線對于油品硫含量的容忍度相對較高,但由于國六后處理系統經常出現失效的狀況,一旦系統發生故障,同時又加注了劣質燃油,污染物排放量將會大幅增加,對環境產生極大影響。另外,單從后處理系統的角度來看,劣質燃油容易造成DPF“硫中毒”,進而導致系統堵塞。雖然DPF有再生功能,但不足以抵消劣質燃油帶來的影響。更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在集成式后處理系統中,DPF和其他部件是串聯關系,很容易造成“一堵全堵”的情況,而且對尾氣后處理裝置的損害是不可逆的。因此,國六車型加注符合標準的燃油十分必要。
某發動機企業相關技術人員也向記者表示,在國六階段,車輛對于燃油、潤滑油的清潔度和含硫量要求非常高,尤其在集成式后處理系統進行氧化還原的過程中,DPF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部件。如果卡車司機使用劣質燃油,會導致尾氣后處理裝置中諸多部件損壞,進而影響整個后處理系統的氧化、還原效果。
技術路線無主流、非主流之分
可見,無論是EGR還是非EGR技術路線,加注符合標準的燃油才是國六車型的正確使用方式。
近年來,隨著排放標準的快速升級,后處理系統作為柴油車尾氣污染控制的必備裝置,其技術路線也在不斷變革和完善。
那么,目前市場上的EGR與非EGR技術路線,究竟有哪些差異?
據姚春德介紹,EGR技術路線是將柴油燃燒后的廢氣重新進入發動機參與燃燒,以達到降低氮氧化物排放的目的,再通過后段DOC+DPF+SCR進一步降低氮氧化物和顆粒物排放,最終達到國六排放要求。采用EGR技術路線的發動機,由于氣缸的燃燒溫度以及氧含量都有所降低,因此從源頭就降低了氮氧化物的產生,減輕了SCR系統的壓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車用尿素的使用量。但EGR的工作原理決定了它會降低氣缸內的燃燒溫度以及壓力,減弱發動機動力。同時,從用戶和整車廠的角度來看,EGR增加了標定成本和控制系統等軟硬件成本。另外,EGR系統由于加裝了EGR閥、EGR冷卻器等硬件裝置,可靠性會受到一定的影響。相比之下,無EGR技術路線由于減少了EGR相關組件,整體可靠性更高,在動力性和經濟性上也更有優勢。
“不過,非EGR技術路線開發難度相對更大,對標定精度和軟硬件的技術要求也更高。”王宏向記者表示,非EGR技術路線最難攻克的環節是軟件控制策略,對企業的技術儲備和研發實力要求更高,更容易拉開柴油發動機制造商的技術差距。
那么,未來面對不斷升級的排放標準,兩種路線誰更勝一籌?
對此,姚春德指出,技術路線無主流和非主流之分,無論是從排放控制技術的發展前景還是從用戶的使用角度來看,兩種技術路線相結合,即EGR+Hi-SCR的技術方案更符合環保發展趨勢。未來,在排放標準不斷升級的背景下,發動機制造企業必須緊跟發展的步伐,提前布局,加大研發創新和技術儲備,同時做好成本控制及產品驗證,以應對更高的排放要求。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潤滑油信息網微信公眾號(sinolub)
作為世界500強,加拿大石油擁有豐厚的油砂礦資源,經營著世界上最大的基礎油精煉廠之一,調配并包裝生產出多種潤滑油成品。
南京東沛國際貿易集團有限公司(DU-HOPE INTERNATIONAL GROUP)是一家成立于1978年的專業外貿企業,注冊資金3900萬元。
北京龍潤凱達石化產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中國北方地區潤滑油基礎油銷售量最大的貿易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