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證券指出,碳中和目標限制了煉化行業在國內發展,但也導致海外巨頭進行能源轉型。這為我國煉化企業出海,打開了可能性,大煉化企業有望復制輪胎企業的出海進程。
1)出海打開國內大煉化企業成長空間
煉化行業的發展在國內面臨兩大約束,一是我國煉油產能過剩,二是“雙碳”目標增加了項目審批的難度。
在此背景下,出海成為打開煉化企業成長空間的一種選擇。
類似的情況也在國內輪胎行業發生過,國內輪胎企業遭遇產能過剩和歐美對中國出口輪胎開展雙反調查兩大阻礙,通過到東南亞建設輪胎廠,玲瓏、賽輪等企業把握住了發展機遇。
同 ExxonMobil、Shell、BP等國際巨頭相比,我國煉化企業的國際化水平還很低。
除兩桶油外,民營煉化企業也就恒逸石化和恒源石化兩家企業在海外擁有煉廠。
其中恒逸石化是自建煉廠,恒源石化則是通過并購shell馬來西亞煉油公司完成出海。
2)國際巨頭激進轉型,留下供給缺口
在全球碳減排的背景下,ExxonMobil、Shell、BP等國際巨頭開啟轉型之路,紛紛剝離或關停旗下煉廠,轉型的力度十分激進。
如殼牌永久關閉了位于菲律賓的日產11萬桶的 Tabangao煉廠,還將位于新加坡的日產50萬噸的技術先進的 Pulau Bukom煉廠原油加工能力削減了一半;
BP計劃從2019年起的10年內將旗下煉化產能減少30%;
美孚自2000年起,陸續剝離了22家煉廠。
然而巨頭轉身卻為國內企業留下了巨大的空擋,特別是化工品的可持續化和可再生化技術還遠不如新能源技術成熟,而化工需求卻還將持續增長,這將為國內煉化企業到海外擴張,特別是建設化工型煉廠,提供良好機遇。
3)出海項目可較快收回投資,后面就是純利階段
據東方證券測算,出海投資一套2000萬噸煉油和150萬噸乙烯項目,約6年即可收回投資,之后就能持續收入正現金流。
如果能夠投資建設化工型煉廠,我們認為經營周期將遠長于投資回收期,即使遠期能源和材料都全面可持續化,也是有價值的投資。
目前海外企業對長期情景的悲觀展望,恰好帶給國內企業中短期的成長機會。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潤滑油信息網微信公眾號(sinolub)
作為世界500強,加拿大石油擁有豐厚的油砂礦資源,經營著世界上最大的基礎油精煉廠之一,調配并包裝生產出多種潤滑油成品。
南京東沛國際貿易集團有限公司(DU-HOPE INTERNATIONAL GROUP)是一家成立于1978年的專業外貿企業,注冊資金3900萬元。
北京龍潤凱達石化產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中國北方地區潤滑油基礎油銷售量最大的貿易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