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球基礎油產能達到了5798萬t/a,比2010年增長17%。2010年至今,全球Ⅰ類(API-1509分類)基礎油產能下降20%,Ⅱ類基礎油產能增加75%,Ⅲ類基礎油產能增長137%,占比從2010年的7%升至2017年的13%。目前北美和歐洲是Ⅲ類基礎油的主要消費區域。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進口基礎油總量為281.6萬t,其中環烷基油為1.3萬t,Ⅲ類基礎油為62.4萬t、Ⅱ類基礎油為157.6萬t、Ⅰ類基礎油為60.3萬t。據不完全統計,目前Ⅳ類聚α-烯烴(Polyalphaolefins, PAO)國內需求量60.5萬t/a(其中低黏度約45.7萬t/a,高黏度14.8萬t/a),需求量約95%需要進口。我國作為潤滑油的主要生產國,產能多年來一直穩居世界第三位,截至2017年11月,中國Ⅱ類基礎油裝置產能達到521萬t/a。隨著“一帶一路”戰略建設深入,我國汽車、工程機械、電力、鋼鐵、機床行業的快速增長,裝備技術的不斷提升,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提出,我國潤滑油需求量持續增長,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潤滑油市場,2017年觀消費量為673.9萬t。
隨著汽車發動機的設計理念向節能、環保方向的轉變,發動機設計的大壓縮比小型化,功率體積比升高,熱負荷和機械負荷不斷增加的趨勢;加之用戶對延長換油期的需求,都對潤滑油基礎油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質量要求。傳統的老三套工藝生產的APII類潤滑油基礎油已經不能滿足現在設備對潤滑油的低揮發性、良好的低溫性能、高黏度指數、很好的熱氧化安全性等的要求。部分加氫Ⅱ類和全加氫Ⅲ類基礎油成為主流,Ⅳ類PAO優越性能作為汽車高品質潤滑油組分油成為必須。
潤滑油基礎油發展概述
礦物潤滑油基礎油來源于石油(亦稱原油),國內“石油”一詞始于北宋沈括著的《夢溪筆談》:“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到北宋神宗時期,中央軍器監屬下的作坊中就有描繪加工原油的“猛火油作”和使用猛火油的器械“猛火油柜”等詞匯。可見當時石油已用于軍事方面;至少在公元前17世紀,古埃及就出現了使用橄欖油來搬運巨石的記載,而到了公元前14世紀,人類甚至能用動物的油脂對戰車輪軸進行潤滑,減少摩擦。石油煉制工業始于19世紀初的歐美國家,經過10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刺激下,在石油煉制工業發展基礎上,潤滑油品質需求和基礎油的生產得到極大的改善和進步。
1. 近代煉油工業的技術進步促進潤滑油基礎油生產技術進步
20世紀30年代前后,煉油工業的另一重要進展是潤滑油生產技術日臻成熟。為了分餾出黏溫性能好的潤滑油料和獲得更多的輕質油品,發展了減壓蒸餾(也稱原油蒸餾);為了脫除潤滑油料中的石蠟和其它雜質,開發了離心脫蠟、溶劑脫蠟、溶劑精制、丙烷脫瀝青等工藝。與此同時,潤滑油添加劑的使用,極大改善了潤滑油的質量,延長了設備的使用壽命。此階段主要是物理過程(熱加工)工藝。二次世界大戰前后,要求機械設備在較苛刻的條件下工作,一般礦物油已不能滿足使用要求,加之有些國家如德國、日本的石油資源短缺,因而促使通過化學合成的方法研制性能更好的潤滑油基礎油。上世紀40年代催化裂化、異構化等裝置,50年代汽柴油、潤滑油加氫、60年代出現的含分子篩的催化裂化催化劑等技術出現,使加氫合成潤滑基礎油工業化得以實現,此階段被稱為化學過程(催化加氫)工藝。
2. 國內外PAO研發與現代工業裝備制造業進步協同發展
1876年,俄國巴拉罕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潤滑油生產廠。兩年后,俄國人在巴黎世界博覽會上推出了第一批礦物潤滑油樣品。從此,潤滑油作為一種材料、一類產品和一門科學進入了人們的世界,這也是潤滑油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記錄。國外合成潤滑油的研究是從合成烴開始的。早在1929年,美國就開始生產PAO和聚1-丁烯合成油。1934年,美國人Sullivan等合成了PAO,與此同時,德國人Zorn也發現了與Sullivan相同的制備合成烴的方法。從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德國人利用石蠟裂解所得的α-烯烴生產PAO潤滑油基礎油。我國合成潤滑基礎油工業起步于上世紀50年代,起始于聚烯烴潤滑材料的研發。60年代初開始研究酯類合成油,主要用于酯類航空潤滑油、精密儀表油和高溫潤滑脂,主要供應航空工業使用;70年代中期研究出了聚醚類產品;80年代以來,對合成潤滑產品的生產工藝進行改進,優化生產條件,降低原材料消耗,開發新品種和擴展產品市場,但總體與國外在技術研發和加工成本控制有明顯差距。
3. 基礎油分類標準及對PAO的定義
基礎油種類按照API1509分成以下5種類別(見表1),Ⅰ類為傳統溶劑精煉礦物油,Ⅱ類為加氫裂解礦物油,Ⅲ類為高度加氫裂解或加氫異構化蠟;以上原料都來源于石油常減壓裝置減底油和側線VGO,后兩類有化學反應過程。Ⅳ類為石蠟分解法與乙烯齊聚的合成基礎油(特指合成烴基礎油,簡稱PAO),Ⅴ類為除以上其他類型的基礎油。
由于Ⅲ類基礎油基本理化指標與PAO接近,也是現在市場上混淆最厲害的基礎油。代表性的是嘉實多公司從1999年開始使用Ⅲ類基礎油VHVI(very high viscosity index)代替原來配方的PAO,貼上“Synthesis”-合成油的標簽,而現在國內很多品牌也照搬。隨著加工工藝的提高,在Ⅲ類基礎油VHVI上又有了:IDW(加氫裂化-異構脫蠟)雪佛龍公司專利,MSDW(加氫處理-加氫異構化和加氫裂化-選擇性脫蠟)埃克森美孚公司專利,XHVI(加氫異構化生產超高黏度指數)和溶劑精制-加氫混合法(RHC)殼牌公司專利技術,行業現在都泛稱為合成基礎油,技術層面也單獨劃稱之為Ⅲ+類基礎油。其中埃克森美孚公司半合成油基本都是使用MSDW技術,稱為合成科技。綜上可以看出市面上有很多所謂的泛稱全合成油,其實并非是真正科學意義上的全合成油,它們大多數屬于高度精煉加氫的第三類礦物油(Group III),而真正科學意義上的全合成油分兩種,第一種是PAO,另一種便是以酒精和脂肪酸為基礎材料,經化學縮聚反應而合成的酯類油。我們也可以理解合成油包含PAO,“合成油”是一個市場上的叫法,不是一個技術的精確分類,本文采用科學意義合成油的概念即單指Ⅳ類PAO,其分類見表2。
在這里還需明確“半合成油”概念,它是一種以礦物油Ⅰ類和/或Ⅱ類為主、為了改善其某些性能,在礦物油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合成油(也可理解是Ⅱ類或Ⅲ類基礎油),以滿足潤滑油最終使用性能的混合基礎油。
PAO基礎油的特點及應用
1. PAO基礎油的特點
PAO基礎油是由一定碳數的α-烯烴在催化體系作用下齊聚再加氫精制飽和的烯烴低聚物,與傳統礦物基礎油相比,分子結構規整,其具有優異的黏溫性能(見黏度指數)和高低溫性能(見CCS),分別見表3和表4。
從表3和表4可以看出,PAO在本質上使用的是原油基中較好的成分乙烯,國內目前比較成熟的是以煤基烯烴作為原料,加以化學反應并透過人為的控制達到預期的分子形態,其分子排列整齊,具有更整齊的側鏈結構,比傳統的“老三套”及溫和加氫基礎油表現出更高的黏度指數、更低的傾點、更好的低溫流動性、低揮發損失、氧化安定性好、生物降解性好等。它針對汽車潤滑系統有利于減少摩擦,延長換油周期,節約燃油。
2.PAO基礎油的應用
α-烯烴用途廣泛,不同單體聚合度不一樣,產品特征也不一樣(見表5)。
PAO基礎油由于其特殊性能,是汽車、機械工業和航天工業用合成潤滑油的主要原料(詳見表6)。
如從設備苛刻運行條件看,航空發動機以及R134A等為冷媒的制冷壓縮機等需要用PAO;從節約能源、成本和延長換油周期角度看,一些汽車、船舶、工業設備以及風力渦輪需要PAO;從產品衍生角度看,由于PAO不含芳烴和環烴,可生物降解,無毒性,優異環保型基礎油,也可應用在化妝品、食品機械油等。車用PAO潤滑油(包括半合成和全合成)的優點是:①低溫流動性好,冷起動性優良,最低冷起動溫度為-45℃;②分子排列整齊,高溫氧化安定性好,可改善發動機的清凈性;③換油及油濾的周期長,燃料平均節約4.2%,潤滑油年耗下降55.9%。國外發達國家車用潤滑油已經向低黏度趨勢發展(見圖1),從低黏度機油≤SAE 5W用量增加,表明PAO作為調低溫性能好的機油組分油用量在增加。
3.國內外PAO基礎油生產現狀
近年來,隨著潤滑油升級速度加快,市場對于高端潤滑油產品需求增長,帶動了PAO基礎油需求的迅速增長。工業上,以乙烯等低分子烯烴為原料,通過齊聚反應,得到C8~C12烯(最好是1-癸烯LAO),進一步加工可生產PAO。當前全球PAO生產供應主要集中在ExxonMobil, Ineos, Chevron Philips, Chemtura(已被德國朗盛公司收購)等跨國公司。目前國內以乙烯等低分子烯烴為原料的PAO產能未有明顯提升,約95%的PAO需求量依靠進口,只有約5%是采用蠟裂解法和傳統PAO(非茂金屬)生產。近年來,部分企業和研究院所涉足非蠟裂解法PAO生產,如上海納克、沈陽宏城、山西潞安納克、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等,但由于上游原料制約及自身技術成熟度等原因,其產品質量穩定性和所占市場份額極其有限。目前國內有不負責任的潤滑油從業員或個別不負責任的公司,宣稱自己公司能生產出PAO基礎油,實際只是一種營銷手段,或者只是一個中間貿易商。
國內Ⅱ/Ⅲ類合成潤滑基礎油的生產技術已較為成熟,Ⅰ類基礎油生產裝置逐步關停縮小產量,Ⅳ類基礎油茂催化劑生產正在工業化放大過程中。從行業整體技術水平看,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具體表現為:①技術研發創新設計能力不足,開發創新系統性、產品系列化和多樣性不夠;②產品應用研究不充分,缺乏經驗積累;③產品開發、市場開發的周期長,催化劑體系成本高;④生產過程的精準控制不到位,產品質量波動大,生產工藝及裝備技術水平自動化亟待提升。但隨著市場需求,我國行業內人員的經驗積累和專業水平的提高,會加速解決我國PAO基礎油的生產技術瓶頸。
4. 國內外車用潤滑油差距
由于國內的PAO產能小,產品黏度等級覆蓋范圍小,質量差,無法和國外產品相競爭,我國的潤滑油與發達國家水平差距明顯,同時冶金材料、發動機設計及精密制造、排放法規和其它政府法規的變化都對潤滑油構成了挑戰,關鍵原料(如PAO)、內燃機某些復合添加劑還是基本依賴進口,嚴重影響了我國高檔潤滑油產品的開發和市場地位,造成我國車用潤滑油與歐美日落后20~25a。ILSAC GF-5于2009年12月22日發布,美國于2010年開始普遍施行。2011年,美國新生產下線的乘用車都已經使用符合GF-5規格的機油進行保養。目前在中國高低檔、新舊車況車輛共存的現狀決定了潤滑油市場高、中、低檔油并存的局面和目前潤滑油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企業標準、協議標準共存的事實。因此,盡快發展高品質PAO合成的相關工藝技術,并建立相應的工業化生產裝置,提供高質量的PAO合成潤滑油基礎油,對于解決我國高檔潤滑油的國產化,實現我國潤滑油發展戰略是非常必要的。
PAO基礎油的發展趨勢
1.低黏度車用潤滑油成為主流依據充分
潤滑油黏度、軸轉速和軸上負荷這三者的關系可以用軸承特性因數C來表示,見式(1)。
C=ηN/P(1)
式中,η為潤滑油的黏度(mPa·s),N為軸的轉速(r/min),P為軸單位投影面上的負荷(MPa)。
有關研究表明,C的數值較大時,該軸承一般能保持在良好的流體動力潤滑狀態下運轉。從式(1)可以看出,對于轉速快、負荷小的軸承可以用黏度小的潤滑油,而對于轉速慢、負荷大的軸承則需要黏度大的潤滑油。
Stribeck曲線應用于潤滑摩擦領域,表明邊界潤滑與流體潤滑的區別。不同的摩擦狀態表現出的摩擦系數不同。潤滑狀態分為壓力潤滑、混合潤滑及邊界潤滑3種形式。當施加的力(F)和相對速率(V)保持一定時,隨著潤滑油黏度(η)的降低,潤滑狀態的變化趨勢由壓力潤滑 (Ⅲ)到混合潤滑(Ⅱ)再到邊界潤滑(I)。Stribeck曲線表達了摩擦系數隨潤滑狀態的變化趨勢。在壓力潤滑情況下,摩擦系數隨著黏度的降低而減小,這也是應用低黏度潤滑油能夠降低摩擦功的主要理論依據。日本于1996年開始就已經在日產、馬自達、鈴木、三菱、豐田、本田發動機采用0W-20的低黏度潤滑油。
2.PAO特性成為調和高品質機油的必要組分
節能、環保和發動機技術的進步已成為潤滑油基礎油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目前國際市場對基礎油的需求正在從Ⅰ類油向Ⅱ類及Ⅲ類,尤其是Ⅲ類、Ⅳ類PAO基礎油轉變。不久的將來,Ⅱ類、Ⅲ類及Ⅳ類油將以優異的性能在車用潤滑油基礎油市場占有絕對地位。市場期待的車用潤滑油滿足黏度指數高、熱氧化安定性好、揮發性低、換油周期長;無硫或低硫添加劑、黏度低、內燃機效率高;環境友好、芳烴含量低等需求,將成為國內外潤滑油基礎油發展趨勢,PAO特點決定需求量將大幅度提升。
3.國家環保節能產業政策日趨嚴格倒逼車用潤滑油升級
從2000年開始,僅用18年的時間,我國的排放標準走過國外30年的歷程,如2017年1月道路機動車排放開始推行國Ⅴ排放標準。國家產業政策《輕型汽車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中國第六階段)(征求意見稿)》推出,也就意味著從2020年7月開始,所有新車上戶必須滿足新的國Ⅵ排放標準。據悉,廣州、深圳、北京、濟南將于2019年1月1日提前實施“國Ⅵa”排放標準。此外在重點區域、珠三角以及成渝地區也將要提前至2019年7月1日起執行;全國其它地區將在2020年7月1日起實施國Ⅵa。《內燃機油分類》GB/T28772—2012版增加GF-1、SJ、GF-2、SL、GF-3、SM、GF-4、SN、GF-5汽油機油品種和CF、CF-2、CG-4、CH-4、CI-4、C1-4柴油機油品種以及農用柴油機油品種,廢除SD、CE以上級別。2017年9月《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辦法》對燃油消耗規定,決定PAO作為調和高品質車用潤滑油成為必選。
4.2025中國制造促使PAO廣泛應用
隨著潤滑油配方的進步,制造精度以及渦輪增壓器技術的進步,如日車在制造凸輪軸時,在其表面加附了一種特殊的鉆石涂層,凸輪軸和氣門頂筒之間的摩擦阻力減少40%。加之使用PAO低黏度潤滑油,汽車燃料消耗明顯降低。未來幾年,不論國外還是國內品牌,用低黏度如0W-20油是大趨勢。隨著長周期換油、消費成熟和商業模式改變,國內眾多潤滑油廠商未來將面臨洗牌。
5.國際潤滑劑標準化及批準委員會(ILSAC)標準提高促使PAO應用
為了適應發動機技術的發展和日益嚴格的排放標準,國際潤滑劑標準化及批準委員會提出了開發ILSAC GF-6發動機油規格,并引入SAE XW-16黏度等級。相比于GF-5規格,GF-6規格對綜合燃油經濟性、高溫抗氧化性和中低溫清凈分散性的要求更加嚴格,并要關注渦輪增壓直噴發動機的低速早燃和正時鏈磨損問題。來自加州的市場調查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預測,預計在2025年前,PAO的使用量將以每年3.5%的速率遞增,全球PAO市場需求量將達到81.52萬t。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潤滑油信息網微信公眾號(sinolub)
作為世界500強,加拿大石油擁有豐厚的油砂礦資源,經營著世界上最大的基礎油精煉廠之一,調配并包裝生產出多種潤滑油成品。
南京東沛國際貿易集團有限公司(DU-HOPE INTERNATIONAL GROUP)是一家成立于1978年的專業外貿企業,注冊資金3900萬元。
北京龍潤凱達石化產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中國北方地區潤滑油基礎油銷售量最大的貿易企業。